他將自己的教學經(jīng)驗逐步抽象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,以實現(xiàn)向青年教師的傳遞。比如針對老師如何輔導學生,他將“學習”分為三個層面:
一是針對知識的接受學習;
二是針對技能的體驗學習;
三是針對實踐的探究學習。
現(xiàn)行的教學只是把第一層的學習當成一切的學習,這就嚴重不夠。即使第一層的學習,是讓學生記住那些知識,還是通過什么方法去占有這些知識,且是大大地多于課本的知識?為此他提出“新常規(guī)課”的概念,要求務必首先做到:讓學生在常規(guī)教學里就有探究活動。
以上文字可能知識含量過于密集,對于教師來說是十分寶貴的,一般讀者讀讀,對指導孩子讀書也大有好處。
現(xiàn)在請您想像,王能智說的新常規(guī)課,就是指以往常規(guī)課要求學生必須熟記的那些基本知識,也不必死記硬背。
怎么實現(xiàn)呢?就是前面已講到的引進課題活動和課外實踐活動。所謂“讓課題活動有教學依托,讓教學向課外實踐拓展”,這話聽起來枯燥,但學生們是可以唱著歌向那些未知的秘密出發(fā)的,到時候那些基本知識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你所需要的,會纏住你,讓你印象深刻,想忘記也不大容易。
如此,王能智說的“三個層面”的學習,就不是先完成第一層面的學知識再進入第二層,然后第三層,而是要在全部教學中同時包含有三個層面的學習。
這里的關鍵點是:如今大家(包括家長)都認為,只有基礎知識積累到一定的時候才有探究能力;王能智則認為不是這樣,而是探究能力的獲得已經(jīng)蘊藏在基礎知識獲得的過程中。
這么一來,老師們可能覺得更摸不著頭腦,但王能智強調(diào),你只要抓住一個核心,那就是探究。為了讓老師們對探究有深刻印象,他說:“探究是什么?探究就是研究的刀尖。”
為了讓老師們明白探究的好處,他又將探究性學習稱為“試誤性學習”。這里有什么奧妙?
妙就妙在錯誤是人人都會犯的,正確只能通過嘗試和體驗錯誤才能達到,這是探究性學習的特征。
妙就妙在出錯并不是什么很難的事情,出錯誰不會呢?而明白了錯誤也是不可缺少的財富,就可以打破探究的神秘感。王能智為此畫出一幅探究性學習示意圖:
首先設置一個學生感興趣的“問題”,有此假設,才有去探究的“目標”,有目標才有探究行為。在從問題向目標前進的過程中,不論走到“正”,還是走到“負”,那曲線都提示學生的思維在積極探索。
在這里,你不必為學生的錯誤大喊大叫了,你懂得激勵在哪里。在這里,激勵并不是抓住學生的某個小優(yōu)點去表揚他,而是面對他的錯誤也可以為之鼓掌,可以喜悅地告訴他:“快了,你就快成功了!”
這多么奇妙。
我在這幅探究性學習示意圖前久久流連……通過體驗錯誤達到正確,沒體驗過錯誤,你不可能獲得成功,像這樣經(jīng)歷學習和體驗學習的過程,與其說是科學的,莫如說是哲學的。
知道了錯與對,猶如夜與晝,都是不可缺少的,師從王能智的老師們面對學生的錯誤,也改變了面容。我想他們一定體會到慈祥了。慈祥不是別的,慈祥就是面對錯誤表現(xiàn)出寬容,這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和智慧。
我見過一位杰出的企業(yè)家,他說我選人才,如果聽說對方?jīng)]經(jīng)歷過什么失敗,我是不大會要的。我問他為什么。他說如果要下來就該為他繳學費了。那些失誤或慘遭失敗但又不傻的人,是寶貝。而且,學費他已經(jīng)繳過了,他現(xiàn)在知道怎樣去走向成功。
這個企業(yè)家講的是失誤和失敗都是寶貴的資源。那些勇于實踐而犯錯誤的人,比不干事沒錯誤的人距離成功更近,距離真理也更近。中國民間說“浪子回頭金不換”,是智慧之語。我們?nèi)粘K姷哪欠N抓住一個錯誤就一票否決的思想方法和領導方式,從經(jīng)濟上說是浪費資源,從哲學意義上說就是愚蠢了。這種懲罰錯誤的方式,與現(xiàn)行教育中只以標準答案為對,偏離標準答案就罰你為錯的思想方法是一脈相承的。
由于出錯便一票否決,就造成下級掩蓋失誤、掩蓋問題、文過飾非,就沒有真實,沒有實事求是了。碰到2003年SARS這樣的天災也加以隱瞞,國家和人民就為此付出巨大代價。
我相信,經(jīng)過探究性學習培育的這一代學生長大,會比父輩、祖輩都更科學地對待世間的萬事萬物,會更有能力來對待人間的正確和錯誤。他們還會輕松而瀟灑地說:什么是真理?真理就是錯誤生出來的兒子,錯誤其實是真理他爹,我們怎么能不善待錯誤!
于是師從王能智的老師們說:“雖然要學、要改的東西很多,但王老師給了我們一個抓手,這個抓手就是探究性學習。握住這個抓手,就打開了這扇門。”
打開這扇門后,天地有多大?
探究性學習是通過設置一個問題、一種情境的方式去進入……設置也是假設,通過假設性思考去解決學習問題,是重要的學習能力的訓練;通過假設性思考去解決實際問題,則是日后走向社會極其重要的能力。
據(jù)有關資料,哈佛大學懂得用假設性思維去解決問題的學生也只有1/3。但哈佛出一個比爾·蓋茨就驚動了世界。其實,比爾·蓋茨沒讀完大學就去搞企業(yè),并非不愛讀書,而是渴望發(fā)揮自己的探索性創(chuàng)造力。
再說一遍,王能智從1982年開始的教學實驗已顯示出少年學生存在的潛力,這潛力蘊蓄著中國教育向世界一流教學挺進的先聲。